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标签: 2020-07-17

世上最早的O2O企业?

O2O,Online to Offline,泛指将实体与电子两种商务模式结合,以网络易于扩散与中心管理的特性,找到合适的消费者,再藉由实际导流的方式,引领消费者享受线下服务——消费者在线上订购服务,在线下取得服务,这就是O2O简明的核心概念。

大约在2008年左右,优步、爱彼迎等等现今的巨型O2O企业面世。有趣的是,这些O2O公司创立之初,压根没思考过,到底何谓O2O,可想而知,更不是以O2O的核心概念规划其商业模式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市面上大部分以O2O角度解释其商业模式的书籍,不客气地说一句,基本都是“先射箭,再划靶”,事实上这些教科书所描述的O2O企业代表,绝大部分并非因为钻研O2O的商业模式而成功(甚至这些企业连O2O是什么,都没有投资人清楚)。所谓的O2O专家,大多透过他们“当下的暂时性成功”,而揣摩,而模拟,假设性地推导O2O的商业模式。

关于“暂时性”的成功,我们可以这么看——O2O是种对“在地化要求”相当高的商业模式,举例来说,爱彼迎在获得初步成功,走向全球化之时,即面临了他国当地法规的限制——房东,究竟是经营民宿(旅游业),或是单纯的租赁行为?至今仍产生诸多争议,至于优步,端看在我国的发展,更不必说了。而这些成功的O2O在地化产业,为了扩张企业经营维度,必然走向融资一途,面向全球,成为商业帝国。因此,如何定义“完整且成功的O2O商业模式”?一切,尚未明朗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即便难以定义,但是从2008年至今,从初期的摸索,至这些年的野蛮生长,进而“大势底定”:一些优秀的企业,占据了山头,也渐渐地探索出一套独特且风靡全球创业者的生意航道。同时,O2O产业的蓬勃前行,所产生的周边效益、创造的市场教育、技术沉淀等等价值,也于2019的今天,逐渐发酵。粗略地来看,2019年以后,将会是这十年间,经过大浪淘沙而存活的O2O企业,面对更高层级竞争的下半场战斗——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这十年——内容与体验

若要预期发展,必究脉络。O2O这十年的变化,有何精妙之处,又有何人为误判之节点,可供创业者追随者参考?

真正优秀的创业思维,是以“更好的方式,优化的资源,满足人类既有的需求”。而“创造需求”这层次,则是基于硬体技术的发展,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会出现,如电脑的发明等等。解决与优化需求的思路越清晰,商业模式越容易成功,且还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。如此,商业模式,才会历久弥新。以上述思维,我们正式探讨O2O的发展脉络。

O2O早期,单纯做线上促销,引流消费者至实体通路消费,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网络营销,提供(或是营造)消费者前往消费的理由。本质上与“传统媒体”没有多大区别。但是,大约在2014年左右,O2O经过爱彼迎与优步等等资金宠儿的大规模探索,归纳了除“互动营销”与“信息通知资讯”等等传统宣传功能以外,更为庞大的市场价值,进而跃升为资本市场的钻石级宠儿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因为消费者对于O2O的消费升级,也促使了消费者对于“内容”和“体验”更高级别的追求,而O2O企业透过高效的网络平台,突破实体经济所遭遇的瓶颈,破除了营业范围的地理限制、一致性控管高复杂的服务流程品质、繁琐的行政文件如接单派单的云端化,进而将O2O的商业模式带向新的境界,也就是“信任”二字。

O2O于中国独特的发展:信任,是品牌的基石

所谓的O2O模式,以爱彼迎或者是优步来看,更多人称之为“共享经济”,事实上,这两家企业都是O2O相当典型的例子。打车与租房,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需求,而进入了新创的圈子,则以“媒合闲置资源”的名义,称之为共享,但是本质上与租赁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
国外早就有Couchsurfing (沙发冲浪)的传统,顺风车的概念,更别说,大拇指一伸,或者在欧美的公路上手拿一个招牌,写着:“我需要搭顺风车”,有极大的机率,真能上车至目的地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过去容易被冠上“冒险”、“不安全”的标签,透过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服务整合,解决的就是信任问题——因为信任的建立,企业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。

这几年迅猛发展的中国,在任何领域都呈现百家争鸣的情状。大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头来,无论是公司或者是个体工作者,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良莠不齐,对于O2O这种核心本质环绕“信任”,以体验与内容做包装推广的商业模式、政府对新商业模式的支持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,中国,自然而然成为这种商业模式成长的沃土,以超越欧美国家两倍以上的速度成长,拓张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当西方世界把O2O线上官网当成媒合平台经营之时,中国的企业,早已把O2O的线上角色定义为“品牌”,一旦导入品牌经营的概念,企业的思维格局便完全不同,也因此,中国产生的O2O独角兽企业数量,理所当然地快速增加。

中国O2O商业思维的主要观点

平台,即是品牌

1

服务,是经营关系

2

虚实的消费过程,是经营着自我的沉淀与认知

3

媒合平台,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

4

企业,需要作为消费者的维权保障

5

人与人间精细的互动,以平台的公平机制适度介入,建立了消费者在每一次交易中的信任,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强大的特征。而足够的消费体量,与全世界最优质的互联网环境,O2O服务,全面地切入人民的生活。(不只是如团购、打车全国范围等级的服务,甚至发展出更利基型的市场,将O2O竞争门槛从巨量资本的较量,转向更加强调在地化与细致服务体验的“区域型O2O”。

O2O手机上门维修服务

中国有一种产业,也加入了O2O模式,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与体验——手机维修行业,今天,我们以独角兽企业“闪修侠”,看中国手机维修行业与O2O,何以连结。此前,得先谈谈,中国手机维修行业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特色,包含两点关键:

1.零件货源

大部分零组件都是国内制造,无论是原厂或者优质的副厂零件,甚至优质的二手拆机货源零组件,只要在“深圳华强北”,要什么等级的零件都能轻易找到。华强北的神通广大,早已震惊国际,许多外国视频主题,是记者只身一人走入华强北,走过一些街边的店家,东拼西凑,就能轻易地组装成一部完整且高品质iPhone。这可称为,传说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2.优秀的技术人员

中国投入大量的资源培育出一大批极为优秀的工程人员:自古以来,中国人的手工艺,独步全球,早已刻画在基因里,尤其在精密仪器的组装领域,已获得证实,加上巨大的维修体量需求,造就出的实战经验,一代传一代,养成一批的售后维修人才库。

因此,与大多只能将手机送回原厂的国外维修场景相比,中国人民早已习惯把手机拿到街边小店进行维修,原厂所收取的高额费用到了中国,变成了人人可以负担的合理费用,甚至还有不同等级的“改机项目”供选择;长期工业化训练的熏陶,华强北的维修技术不只在全中国拓展,工程师的脚步,甚至深入了东南亚与非洲等等发展中国家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售后维修在过去长期让欧美知名大品牌垄断,中国硬是以第三方售后维修平台,切入了这个巨型市场。虽然初期,大部分是个体或小型企业经营,但是整个产业链所形成的规模,也达到百亿级别。大量的街边店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,也造就了不少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店铺。

解决传统痛点,崛起

维修产业,按过去的术语来说,是一项水很深的产业;里头充斥着借资讯不对等的宰客行为。例如,透过维修的机会,将客户手机内部原厂零组件换成山寨零件等等问题,维修的价格也相当混乱:费用高了,你得担忧被宰,低价格,就怕是忽悠你;这些乱象,使得正派经营的店铺也跟着倒霉,不是选择“一起宰客”,就是死死苦撑,直到撑不下去,关门大吉。信任薄弱的问题,造就产业链的恶性循环。一如中国电商产业最早遭遇到的问题——如何保障客户,而消费者应该相信谁?

杭州有一群专业的手机维修师傅,嗅到了这股商机。他们创了一家名为闪修侠的手机维修平台,将O2O的商业模式与手机维修领域,巧妙搭配。透过平台运营的观点,实现品牌形象、服务流程、维修技术、维修物料、服务价格,五项关键指标,真正以品牌为核心。这就是O2O平台运营品牌的精神:平台,就是消费者的依靠,消费过程,标准化流程,确保服务品质,给予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与保障,最后得到信任,有价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平台化之下,对于维修工程师来说,只需专注维修与服务。高取得难度的料件、订单扩展等等由平台去收取与派发,优化手机维修领域的流程;而因中国广大人口的内需,往往能使平台藉由足够的消费体量,拿着满手的筹码,向制造商甚至原厂品牌厂进行谈判,再提升价格与品质的优势。

除了平台的标准化,强化了消费者的信心,而直面消费者,建立服务场景的,便是维修师傅。因此,严谨的维修教育体系,将维修流程标准化,使得每位维修师傅都能做到真正“闪修”的效率,逐渐扩展客群,而建立了足够的客群基底,又能带来新的业务领域,如“回收与保险”等等,这是每一企业体,都该追逐的良性循环。其实在中国各个领域,都可以见到类似闪修侠这种根据中国人民量身打造的服务,深度应用O2O的商业逻辑,进一步发展成真正的区域型O2O模式,且当平台的标准化建立后,便具“快速复制的特性”,能覆盖多个区域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O2O的下半场

历经十年以上的发展,O2O无论是虚拟导向实体,或者实体导向虚拟,行业的企业巨头,大体上都已各据山头,奠定实际权位;对于巨头而言,在拥抱巨量资本与流量的优势底下,必须专注开发通用型大型规模市场的业务;对于新创团队,更专注于利基型市场,将市场与使用者群众,精细化区分,针对特殊需求,因人,因地,細緻地深化体验与服务——两者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,不过最终都得尽力博取客户对品牌的信任,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无论是巨头,抑或是新创事业,其所建立的“虚拟平台”,至今依旧难以取代“人与人(销售人员与客户)之间以沟通建立情感温度的情境。中国人,见面三分情的文化,与平台的天性背道而驰,即便平台多么的透明化,也比不上人的业务能力那般千变万化——有些趣味,有些恶趣味,这是网络计算机短时间难以达到的人的体验。

以经营企业的层面来总结:根据统计,人们80%的消费是非理性消费,人之人之间的沟通,才容易促进非理性购物,因此服务性质存在着一定时间差的O2O,易于让消费的理性占据上风,必须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密的规划,才有可能达到“非理性以促进销售,进而获利的效果”。如何“复制”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温度,如何创造“不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”,或许是值得新创平台,向实体通路学习的社会经验与智慧。

从“手机上门维修”服务,看中国O2O产业下半场

撰文 周柏宏、IAN